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孙宏斌的钱,好像永远花不完?

曹蓓 凤凰WEEKLY地产 2023-02-07


“钱从哪来”这个问题,孙宏斌自己大概都不知道被问过多少次。

 

2019年他公开回应过一次,“卖出来的。”

 

那一年,他150多亿收购了环球世纪和时代环球的股权,在那之前三年,他花在收购上的钱是,1000多亿,包括万达王健林的文旅和贾跃亭的乐视。在1.36万亿的销售额面前,他觉得,这些钱都是“毛毛雨。”

 

今年上半年,这个问题又来了。

 

去年以来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融创,不光在4月份107亿收下广西龙头房企和旗下物业,更是在5月开始的首轮集中供地中频繁上榜。

 

融创,好像有花不完的钱。

 

最新的半年报显示,融创上半年的总负债比去年年底又增加了大概600多亿,直逼万亿水平。其中流动负债7549.61亿,比去年年底增加超过700亿。


但从三道红线的指标来看,融创中国净负债率为86.6%,比去年末下降9.4个百分点;非受限制现金短债比升至1.11,比去年末提升0.03;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降至76%,也比去年末下降了约2.3个百分点。虽然还是超出阀值,但单从数字上看,确实有所改善。

 

那么问题来了,在很多同行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,当万科手握大笔现金却说自己“胆子小”的时候,一边花钱,一边降杠杆,融创是怎么做到的?

 

几个月前的股东大会上,孙宏斌曾对大笔拿地的疑虑做了解释,归结起来大概有两个意思:因为有合作伙伴,所以花钱并不多;因为操盘能力强,所以利润比表面上看要高得多。

 

但鱼和熊掌,真的那么容易全部拿在手里吗?


 利润从哪来?


7月24日,重庆的一个项目首次开盘,推出128套,很快就基本卖完了。

 

这块地是4月底重庆首批集中供地的地块,融创联合弘阳、中梁联合拿地,后期大唐注资。

 

从拿地到开盘,只用了80多天。

 

这速度极端考验各方的能力和配合程度,没办法向土地要利润,就只能向时间和效率要收益。

 

这就是首轮集中供地中,大多数房企都要面临的问题,所以才有“不拿地后悔三天,拿地后悔三年”的说法。

 

杭州龙头滨江集团实控人所说的争取做到1%-2%的净利水平绝不是危言耸听,还有很多集中供地拍下的地块拿到手一算账,就已经亏钱了。

 

融创高层在股东大会上解释了融创的应对方法:高周转。

 

高层透露,融创拿下地块的平均净利润率超过7%,杭州拿下的几块地块价格倒挂比较严重,平均也在4%-5%之间。通过高周转,这些地块的IRR(内部收益率)可以达到30%以上,可以弥补利润被压缩的空间。这是一个衡量盈利空间和抗风险能力的指标,可以看到项目投资实际渴望达到的收益率。

 

从半年报数据来看,这个说法似乎行得通。上半年,融创的归母净利润119.9亿元,同比增长9.4%。

 

但毛利率却比去年同期的23%有所下降,为20.8%。在全行业毛利率下降的大势下,融创也没能幸免。


土地戏法

 

合作拿地固然省钱,但未必省力,要找到能取长补短又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,并不那么容易。

 

融创找到了另一条路:超投模式。

 

开发商找合作企业,按照各50%的股权比例拿地,但是自己只出20%-30%的资金,拿到地后用开发贷还给股东超过股份比例的那部分资金,再加上大概8%的利息。等项目结算后,合作方再清算分配利润,这种模式,业内称为“超投模式”。

 


中金公司做过测算,这种模式下,可以增加开发商ROE(净资产收益率)2个百分点。ROE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,指标越高,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。 


比如原本不用这种模式,开发商的ROE大概是12.5%,这种模式下,ROE会达到14.8%,而合作方能获得9.8%。

 


凭借这种模式,融创在多个热门城市的拿地榜单上冲到前列。

 

重庆、杭州、天津首轮供地,融创的排名分别是第一、第二、第一,高标准、严要求的北京土拍,也总能看见融创的影子。

 

大举拿地引起了监管的注意。6月份有消息称,监管机构启动了对融创中国土地购买的排查。央行要求金融机构提供融创中国5月购地的信息,包括逐层穿透说明购地资金来源、相关银行账户信息、支付凭证等。

 

融创回复,不止融创一家,只是对试点企业例行管理。

 

中金公司的报告说,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财务杠杆的约束。

 

一位业内人士说,确认收入的时候,这部分超投早就被平衡了,所以合并报表中看不出来。

 

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脚踩一条红线的融创,仍然能在招拍挂市场挥斥方遒。

 

“但这个模式不是谁都适用,”上述人士解释,既要有很强的操盘能力,又要缺钱,所以很多大型国企并不会用。

 

这两条,融创都满足。

 

孙宏斌在股东大会曾建议其他城市学习北京,“不要摇号,拼方案就很合理”。话外的意思是,靠方案、靠产品,融创有足够的自信。


下半年收缩?

 

他的建议,不久后在多地出现,但是同时来的,还有对超投模式的“封堵”。

 

就在房企的半年报披露季,多个城市暂停或推迟了第二轮集中供地的时间,并陆续发布了“政策补丁”。

 

原因就是首轮集中供地出现的一些非理性拿地,不符合政策调控的初衷。房企们的利润也被挤压,一个不小心,都是隐患,无论对房企,还是对行业。

 

多城设置了不超过10%-15%的溢价率,推出“竞品质”地块,成都等地还在土拍中实行“定品质”,非常考验房企的产品力。

 

同时,不少地方的土拍新规中,对房企融资做出了严格要求,比如东莞,规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参加住宅用地(含商住用地)竞买,企业联合体参加竞买的,房企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0%。此外,竞买企业需说明购地资金来源并承诺为自有资金,相关职能部门可对购地资金来源进行穿透式核查。

 

青岛也规定,外部企业和个人不能违规提供融资等,有分析认为,下一步这种超投模式会面临管控。

 

类似的政策,陆续被多个城市采纳。

 

有传言称,融创计划今年剩余时间内放缓购地。

 

这样的传言从半年报中也可以看出端倪。半年报称,融创下半年将严格控制拿地总量并把握好节奏,预计下半年权益拿地销售比将控制在20%以内,全年权益拿地销售比将控制在30%以内,这一指标在上半年是37.9%。

 

根据此前市场传言,监管最新要求是,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%,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,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拿地的支出。


“监管此前提及投销比,就意味着已经关注到部分房企高杠杆拿地,超出了企业经营能力的范围。所以下半年尤其是一些资金来源比较不清晰的地方,会限制拿地。”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分析。

 

中指研究院统计,2021年上半年50家代表企业拿地销售比均值为29.3%,首批12家试点企业拿地销售比均值为28.8%。


数据来源:CREIS中指数据,中指地主


如此看来,融创较均值高出不少,但尚未触碰到监管红线。

 

半年报公布后,融创并未对媒体召开业绩发布会。有报道称,2021年中期业绩投资人会议上,孙宏斌说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压力很大,“预计下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的。”


如何面对这样惨烈的市场,融创提出了新的战略发展目标,“更安全、更从容、更长期、更有价值”。


在这样的战略下,以多变应万变的孙宏斌,不知是否还会被问到,“钱从哪来?”

   

 

    

    

感谢 点赞|转发|在看↘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